台灣地處太平洋西側,四面環海,具有廣闊的沿近海水域,海域棲
地複雜且多樣,包括大陸棚、沙泥灘地、河口、岩礁、珊瑚礁、海
草床、紅樹林、沙洲潟湖、深海大洋及熱泉等。此外,有大陸沿岸
水、黑潮、黑潮支流及台灣海峽暖水流經周邊海域,不同流系帶來
不同魚類,使台灣附近海域之魚種具多樣性,海洋生物資源豐富,
也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環境。
許多人會以為,台灣四面環海,資源那麼豐富,海洋似乎是一個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寶庫,其實這是非常不正確的觀念。取用海
洋資源的同時,我們必須懂得節制,懂得順著海洋的節律,在不破
壞海洋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與海共存,才能獲得寶貴的資源。
冬季的白毛身體有藻香味,深獲內行的饕客喜愛!煮湯和清蒸皆能
呈現白毛魚的Q彈好滋味!
厚殼仔(黃光鰓雀鯛)主要棲息在陡峭礁巖或礁體斜坡上,棲息深度
較深,約在144公尺以內。通常呈小群或大群出現,但亦有單獨出現
者。本省東北部海域最多,以藻類及浮游生物為主食。
紅目鰱屬大眼鯛科又稱大目鰱,肉質細嫩,蒸、煎、烤、煮薑絲
湯都美味。紅目鰱有一層細密鱗片無法刮除,市場上可連皮一起
剝除,但內行的人會連皮一起煮,才能保住魚的鮮甜,煮熟後鱗
皮只要用筷子輕輕一剝即可剝除。
藍點鸚哥魚肉質甘甜、肥美,作為清蒸、乾煎、香烤或是煮成魚湯
都非常適合,多種的料理方式,都能呈現出鸚哥魚最鮮甜的美味!
屬高經濟價值魚類。
黑線銀鮫,俗稱白魚虎、兔子魚。屬於軟骨魚綱銀鮫科銀鮫屬,經
過蒸煮烹調之後肉質細緻鮮嫩,魚肝也十分味美喔。棲息地較深,
故較不常見。
黃鰭刺尾鯛,俗稱粗皮仔,因為漁民把魚網打撈上岸後,尾部那
對刺總是勾在網上,魚頭朝下,因此俗稱“倒吊”。現撈的可以
當生魚片,最好的烹調方法是清蒸,它的肉質細嫩,無細刺,肉
質很有彈性,更會散發出一種獨特清香的味道,美味的口感讓人
難以忘懷。
火斑笛鯛,俗名:紅雞仔、赤筆仔體側具5~6條黃色縱帶,側線上有
一橢圓型黑斑,臺灣各地海域均有產。棲息於沿岸礁區,水深3-35
公尺處,有時會與其它種笛鯛聚集成一大群巡遊於群礁間。幼魚有
時可發現於紅樹林區、河口或河川下游。清蒸非常美味。
角魚又稱小銀綠鰭魚、角仔魚、雞角魚,角魚身形特別,呈三角
形,在海裡是用胸鰭在海底散步,眼前骨有向前突出之角故稱作
角魚。市場上少見,大多為漁船拖網才會捕撈到的魚了,算是稀
有且平價的高CP魚種。煮湯蘊含豐富營養,蛋白質、鈣質含量高
,亦有滋陰養血功效。
花身魚營養價值高、肉質細嫩、有獨特的香氣、無細小魚刺,最
常見的料理方式是直接煮湯、乾煎、清蒸也適合。
大目仔/灰軟魚,只有在龜山島附近才抓得到的魚,肉質細緻、營
養豐富、鮮美可口又平價,只需簡單香煎、烤,就十分美味!
彎鰭燕魚,俗名牛屎鯧,臺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及
綠島等海域。
馬鞭魚又名煙管魚、火筒、火管、剃仔,因為體型細長、形如馬鞭
而得名。屬於日行性底棲魚種,為肉質鮮美、油脂含量高的食用魚
,是日本料理的高級食材。
霜點石斑魚
牛尾魚,外表很奇特,乍看上去像鱷魚的模樣,通常棲息在水深
不超過30米的岩礁地區,底棲類。其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
鮮美,無肌間刺,是餐桌上烹調和火鍋極佳商品,具有很高的經
濟價值和營養價值。
鳳梨魚,又名金鱗魚,顧名思義,魚鱗堅硬,但肉質卻很細膩,
魚身顏色鮮豔,料理起來賞心悅目。最佳烹煮方式: 清蒸,煮湯
。
空運冰鮮鮭魚,口感豐腴滑順軟嫩,自然呈現誘人的玫瑰橘紅色
澤,料理方式千變萬化,生食、煎烤、氣炸,紙包加熱,各樣料
理都能引出濃郁香氣,令人回味無窮。(進口魚類)
紅喉與石狗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