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族正稱為普悠瑪,分佈於台東縣卑南鄉,共分為
八個社,包括知本村、建和村、利嘉村、泰安村、檳
榔村、美農村、初鹿村、南王村、溫泉村。昔稱「八
社番」。人口集中在台東縣,其中以台東市比例最高
;其次是卑南鄉。
依其起源傳說,分為兩個系統:
一是石生起源說的知本系統,發源地為Ruvoahan,包
括知本、建和、利嘉、初鹿、泰安。
一是竹生起源說的南王系統,發源地是Panapanayan,
包括南王、檳榔、寶桑。
六響禮炮迎賓客
長老
卑南人的服裝以鮮豔的紅、黃、綠等顏色夾雜黑、白
兩色,突顯出多層菱形紋,並且搭配細緻的十字繡,
形成一大特色。
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繡
的裙子及綁腿。男子則以藍、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
繡的綁腿褲,年長者穿著佈滿菱形紋飾、紅色為主的
無肩短上衣。
卑南族人是愛花的民族,除了平常時會戴花環,在許
多祭典中,卑南族人的花環還具有特別意義。
花環在卑南族的服飾上佔有重要地位。早期,族人的
頭飾平時是用約3公分的藤圈壓住頭髮,外出時多採
草木鮮花纏在頭上,也有鎖鍊、白銀或銅飾物,後來
才慢慢開始習慣配戴花環。有節慶活動穿上盛裝時,
頭上必須配戴由婦女編的花環,若見男子頭上戴有層
疊的花環,即表示他在部落中是備受愛戴或尊敬的長
者。
卑南族人在舉行慶典時已月桃小米糯米粿粽為主食。
月桃糯米粿粽是以月桃葉包裹糯米粉糰、鹹豬肉而成
,與客家的粿粽有幾分類似,不但好吃又不易腐壞,
是卑南傳統食物的代表之一。
起初鞦韆是卑南族為小孩而做,每年祭祀時也習慣以鞦
韆做為小孩的遊戲設施,後來逐漸做的更好更穩固,大
人、老人也一起來盪,自然而然就演變成祭祀後的餘興
節目,大家一起配合著歌舞的進行,來歡慶豐收。
「盪鞦韆」活動是卑南族收穫季中的一大特色。族人
用竹子架起15米高的鞦韆,由2名勇士拉繩,除了族人
參與以外,也提供遊客體驗盪到半空中的感覺。
今天在桃園市藝文園區舉辦的104年原住民族歲時祭儀
,是以卑南族年祭為主題,年祭是卑南八社從12月24日
起至跨年元月2日為止,舉行之猴祭、大獵祭、聯合年
祭等系列活動的總稱,代表著一年的終結,並把身上不
乾淨的事物通通拋棄掉,迎接新的一年。活動現場搭建
傳統卑南族男子集會所、族靈屋以及15米高的鞦韆,將
部落傳統的卑南族年祭及歌謠舞蹈以傳統的方式呈現出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