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截蜻蜓是一種體型嬌小的蜻蜓目昆蟲,主要分布於東南
亞,臺灣是其族群的最北界,且集中紀錄於北部的低海拔
靜水域環境,尤其偏好穩定的草澤環境,或者有長草邊岸
的湖泊。
但近年來分布銳減,目前也僅在新北樹林、鶯歌的大漢溪
河濱草澤有發現族群。
雙截蜻蜓體長25~30mm,雄蟲複眼暗褐色,合胸黑灰色,翅
膀前半截黑色,末截透明,此為命名的由來。翅尖透明,翅痣
黃褐色。腹部黑色,攫握器白色。
雌蟲複眼上褐下綠。合胸黃褐色,翅靠基部一半為淡褐色,
外圍有白色斑,相接處有深褐色帶,翅尖黑色。背部到腹部
中央有一條黃色帶,腹部背面兩側有黑縱帶,尾毛白色。未
熟雄蟲複眼及身體顏色和雌蟲類似。
隨著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塘與池沼因為乾涸消失或
被填平做為開發用地,水田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也破壞了原
有適合生物生存的棲息環境;而山區溪流因為錯誤的防洪觀
念與不當的治水工程,被改成不利水中生物生存的水泥溝渠
。這些人為造成的變動與破壞,使得適合蜻蜓棲息的環境變
得越來越少。特別是某些對棲地需求敏感度較高的種類,如
雙截蜻蜓、白刃蜻蜓、黃腹細蟌及朝雲細蟌等,如今只殘存
在少數的幾塊棲息地,未來的存續更是岌岌可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