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耳祭是布農族的傳統祭儀之一,在布農族語中稱為
Malahtangia ,有「射鹿耳」之意,是布農族人一年
之中最盛大的祭典活動。
每年的4、5月間,小米成長、除完草而農事告一段落
時,布農族的頭目會召集部落裡全體男性族人到祭場
舉行祭儀,女性則不能進入祭場。
祭儀的過程有「獵前槍祭」、「射耳儀式」、「分肉」
、「祭骨儀式」,以及「頌功酒宴」等活動,祭典亦
可展現布農族獨特的傳統服飾與音樂特色。
槍祭時,眾人蹲成一圈,槍則放在中央地上,由祭司
手持茅草唱祭歌。
祭司會領唱稱為「pislahi」或「pislai」(意即「去
打獵」)的歌曲,歌詞內容以祈求豐收為主,有些還
會強調槍枝在儀式後,會帶有特殊法力,讓行獵順利
。形式上採四音節的句型排列,並以無義的虛詞母音
ka、la結尾。唱法是祭司唱一句,眾人便以泛音和聲
重覆一句。
射耳祭是小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祭典儀式,也是訓練狩
獵的作戰能力、確立個體生命價值、獲取社會肯定認
同的方式,是成年禮儀的必修課程。
世居中央山脈的布農族,傳統以農耕、射獵、採集為
生,非常重視歲時祭儀,從年首到年尾舉行各種祭典
祈求相應的保佑,其中又以射耳祭最為重要,也是臺
灣原住民中布農族獨有的祭儀,以此祭典向祖靈祈禱
,庇佑獵物繁盛眾多,並在氏族中傳承狩獵文化。
布農族傳統的射耳祭以氏族為單位,各有自己的祭場
,射耳祭祭典活動都是在自家祭場舉行,由於社會的
變遷,布農族逐漸喪失狩獵維生的傳統,原始的祭場
多已淹沒,如今在文化意識高漲、本土觀念增強的下
,全省布農族社區,目前紛紛把射耳祭活動當作是一
年當中最重要的的一個代表性的重要節日,但就在原
始的祭場多已淹沒的情況下,各社區的射耳祭活動多
半就近找一個寬敞的公眾場所舉行。
父系社會的布農族其狩獵向來由男性負責,因而射耳
祭的主要儀式也以男性為主,獵人們會切下獵物的耳
朵懸掛在支架上,再以弓箭或火槍瞄準射擊之。
獵人們藉由射中獸耳這樣細小的目標,來象徵成為優
秀的神射手,再共同分食獸肉,以象徵團結合作的狩
獵精神。
布農族男子服飾,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
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
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
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
。上衣以白色為主的無袖對襟長上衣,另於上身穿著
胸袋或腹袋,下半身著黑色短裙。皮衣、皮帽也是布
農男子主要的服飾。
女性的服裝顏色常見深暗色調的藍、黑色,而服裝上
的織紋較多用黃、紅、黑、紫四色交互搭配而成條紋
。另外主要在祭儀上穿著的傳統衣飾普遍是以白色為
底,並且圖紋以直條人字紋為主,紋飾產生喜用紅、
黃、紫或紅、黃、白搭配出來。
布農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
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
由於布農族人的生活區域橫跨南投、花蓮、臺東、高
雄的廣大山地,不同的族群接觸經驗及生活環境,也
讓各地布農族人呈現不同的服飾風格,例如:分布在
臺東、高雄地區的女子服飾,多受鄰近魯凱、排灣族
影響,上衣著連身長衣,內圍長裙,小腿穿戴護腳布
。卓溪地區的女子服務則是以藍色漢式右襟長袖半長
衣,下身黑裙有方格紋與條紋為飾。
布農族是以「八部合音」聞名於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