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族人,以祖訓gaya為生活準則,重視祖靈的祭祀儀式,在生
育、命名、穿耳洞、文面、結婚、懷孕等人生階段都有其特殊的禮
俗,其中結婚是部落最熱鬧的儀式,青年男女也會在此時通宵跳舞
慶祝。108年桃園市賽德克族歲時祭儀特別以傳統婚禮為主題,於8
/17日在中壢區原住民族集會所天幕廣場喜悅登場。
桃園市長鄭文燦17日上午前往中壢原住民族集會所天幕廣場,出席
「桃園市108年度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賽德克族傳統婚禮」。鄭市長
表示,桃園的原住民族人口約7萬5,000人,其中賽德克族人約有500
人。
賽德克族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盛行織布與紋面文化,以祖訓gaya
為生活準則,並重視祖靈的祭祀儀式,賽德克族人在生命中的重要
階段,都會舉辦特殊的生命禮俗,本次的賽德克族傳統婚禮即是以
苧麻為載體,表達對生命禮俗的尊重、族人與祖靈間的緊密連繫,
也讓更多人瞭解賽德克族的傳統文化。
賽德克族原被歸類為泰雅族,經多年族人頻起正名運動,直至2008
年四月二十三日才將賽德克族,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四族。在
過去的傳統生活中,口簧琴幾乎與賽德克族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
起,舉凡休閒娛樂、舞蹈伴奏、傳遞情意、甚至求婚的場合,含蓄
保守的賽德克族人,都會以口簧琴來傳達內心的感受或想法。
族人的婚姻,都是一夫一妻制,並且禁止近親(三代)通婚。青年
男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雖然部落青年男女設有聚會所可以談
情說愛,如果,父母不答應,也不能違背父母。
一般結婚是部落最熱鬧的時間,也是男人、女人暢飲通宵歡樂跳舞
之時,以前的聘禮簡單樸實,只有飯鍋或農事器具。男方要送豬給
女方,殺豬分肉時依親屬多寡,由長者輪流分肉,並用竹條串肉,
各人帶回。
男方家族較富裕者,還會做年糕分送給親戚家,有類似現今的喜餅
。而新娘的親威,都會贈送布當贈禮給新娘,布贈送的數量愈多,
新娘在婆家愈有身價。
賽德克族女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跟著媽媽學習織布的技巧
,也開始為自己準備出嫁時的衣裳,當少女的織藝精進,也就是准
許在臉上刺青的時候了,這時也是尋覓如意郎君的好時機。
就男子而言,是獵過首級,能夠勇敢獨當一面,保家衛社稷的標誌
,也是成年的象徵。
傳統婚禮即是以苧麻為載體,表達對生命禮俗的尊重、族人與祖靈
間的緊密連繫,也讓更多人瞭解賽德克族的傳統文化。
賽德克族從割苧麻、剝麻皮、打紗、日曬、捻紗、捲紗、紡紗、煮
線、洗紗、浸漬、日曬、理線、理經到織布的十四道工序,展現賽
德克族的傳統工藝,現場邀請花蓮縣卓溪鄉山里社區發展協會完整
呈現在市民眼前。
阿嬤將採收後的苧麻除去葉片、折斷苧麻莖條剝下整條的外皮。將
一公尺長的竹管一端斜切,再縱剖至竹管的二分之一,作為刮麻取
纖維的工具。將剝下的苧麻莖皮的一頭,夾入剖開的竹管間用力拉
出,刮除肉質的部份,取得韌性的纖維。
將取得的纖維曬乾、捻成線、紡紗,再放入柴火的灰燼水中搓揉,
漂白後以水洗淨、曬乾。取部分線材染色後再曬乾,作為配色用的
線材。
藉著簡單的三根木頭理線,同時將這塊布的花紋設計於內。人與織
布機是為一體,隨著雙腿的屈膝、伸直,桂竹製的梭子在上下二層
織線間來回遊走。
賽德克族傳統服飾以苧麻為主要材料,服飾最大的特色是紅色風格
。賽德克族男女傳統服裝都有苧麻製作的披肩,常見的男子服裝以
白色長袖長衣為主,長衣上面有帶狀紅色條紋;女子以紅色多條紋
長袖短上衣及單片長裙為主。二十世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開始,印
花棉布逐漸普及,長袖上衣以紅色棉布為底,在袖、肩部縫合藍色
印花布,下擺縫綴小銅鈴,以立領形式為主要特色。近年來,這些
服飾的特色,大多以改良傳統服飾來推廣,作為彰顯民族文化的元
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