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夏族為農耕民族,祖靈祭(paSbaki’)有祈天、播種、回娘家
、敬火神等多樣類型祭典,族人準備麻糬、糯米酒、肉品、魚蝦等
豐盛祭品,以虔誠的心招喚祖靈,透過迎靈、接靈及送靈等儀式,
祈求祖靈保佑豐收及子孫們平安。
祖靈祭分為春季與秋季兩次,春季在農曆6月間稻米播種後、秋季
在農曆11月作物收成時,目的是祭祀氏族中過世的祖先,用酒、肉
當祭品祭祀祖靈,由長老代表向東方獻給祖先,家族成員中午時會
餐,餐間菜餚以豬肉、炸魚、米糕等傳統食物為主。
賽夏族人生活領域主要在苗栗南庄、五峰地區,人口有6,681人,
其中設籍桃園市的賽夏族人總計有1,088人,主要分布於桃園、中
壢與楊梅等區。
桃園市長鄭文燦今(16)日上午前往中壢區原住民族集會所天幕廣
場,出席「桃園市108年度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賽夏族祖靈祭,與
族人一起共舞,也期望每年策劃不同祭典,持續推廣族語教育及工
藝品,讓多元文化在桃園,展現豐富的生命力。
以姓氏祭團為基礎,跨地區、地域所舉行的祖靈祭(paSbaki’)
是賽夏族的農事祭儀之一,今年祖靈祭由主祭長老帶領成員先行祭
告祖先,呼喚過世的祖先及親人前來聚會共享,並祈求保佑子孫們
平安,除了舉行傳統祭儀外,也特別安排「服裝走秀」活動,由族
人穿著族服,於舞台上展示自己所編織的各式作品;下午活動則有
五峰鄉及南庄鄉族人精彩的表演,也有由族語老師帶領的趣味競賽
及都會區青年精湛的舞蹈表演等,期待透過各式文化展演,結合傳
統與創新元素,讓都會區族人及市民朋友對賽夏族文化有更多元的
認識,同時加深族人們對桃園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賽夏族以稻米、小米、蕃薯、山芋頭等為主食,祭典時會有肉類與
魚類。賽夏族代表性食物有米糕、生醃肉與糯米酒,米糕與糯米酒
是以農作產品製作的食品,以糯米為主要食材;生醃肉則是漁獵行
為所獲得的肉類食物,製作上以一層米飯,夾上一層生肉、生魚,
浸泡發酵至骨酥肉軟,食用時帶有微微的酸味,頗具賽夏族飲食風
味。
臀鈴(又稱為背響),是賽夏族最具特色的祭典物品。臀鈴多數都
是三角形,以布條或綁帶跨過雙肩後綁於背後,讓下擺垂吊飾物配
合舞步移動,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
賽夏族服裝傳統以麻為主要材料,經過剝皮、抽絲、紡線、框線、
漂染、整經等程序,成為麻布後,再縫接為服裝,與西部漢族交換
貿易後開始以棉布取代麻布。
傳統服裝形式有無袖長衣、無袖短衣、腰裙、遮陰布、披風、胸兜
等,常用白、紅、黑三色,以白色為底、紅色為圖樣、黑色為點綴
用色。賽夏族的服裝分為日常服裝與儀式慶典服裝,日常服裝多半
是素色麻布衣,盛裝時穿有幾何花紋圖樣的服裝,再搭配上各種裝
飾品。
服裝走秀及展示自己所編織的各式手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