蓪草,又稱通脫木,臺灣分佈於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區
,喜潮濕而有日照的生育地,以臺灣西北部及東部地區
為主要分佈帶。
五加科常綠灌木到小喬木,有時高可達6公尺,莖木質
而不堅,中有白色的髓,幼時呈片狀,老則漸次充實,
幼枝密被星狀毛,或稍具脫落性灰黃色絨毛。
葉片大型,長50‐75公分,聚生莖頂,掌狀分裂,裂片卵
狀橢圓形,通常再分裂為2-3小裂片,邊緣全緣到粗鋸齒。
花小,淡黃白色,密集成球狀繖形花序,再由多數繖形
花序排成大型圓錐花序。花瓣4‐5,雄蕊4‐5;子房2心皮
,花柱2。是重要的蜜源植物。
果實球形,為漿果狀核果,成熟呈紫黑色。花期在10‐
12月,果期在1‐2月。
蓪草莖的髓芯質地輕軟,顏色潔白,通常將2‐3年生的
莖,截成一定長度,頂出莖髓,晒乾。能直接以刀片
切出薄片,稱為蓪草紙,西洋人稱該紙為米紙。
燈光下還會微微透亮,而有「天使羽翼」的美譽,但
如今能製作蓪草紙的職人已是屈指可數。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