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農業社會時代,風箱樹常見於鄉間溝渠旁,具有穩定堤岸
、防止泥土崩塌的功用,隨著經濟轉型,溝渠多已水泥化,導
致風箱樹漸漸失去生存場所,目前全台剩不到一千株,為瀕臨
絕種的水生植物,《台灣珍稀水生植物》一書中,也將之評鑑
為「極危級」。
風箱樹隸屬於茜草科風箱樹屬,為多年生落葉性的灌木至小喬
木,高可長到2~4公尺,葉對生或輪生,成卵形或橢圓形,長5
~12公分,像芭樂葉,故農民俗稱「水芭樂」。
其花雪白色,頭狀花序,噶瑪蘭人稱「珠仔花」,端午節前後
開直徑約3公分雪球般的花,開花時常吸引金龜子和蛾類前來覓
食,花授粉後後轉呈淺咖啡色,球狀果實,授粉成功後果囊凸出
如小釋迦。
風箱樹也是生藥植物、味苦。根部效用包括:清熱解毒,收濕
止癢。治皮膚癢,對口瘡,天皰瘡,爛腳趾,跌打,牙痛,痢
疾,腸炎等。
在台灣,風箱樹也只自生在北部與東北部地區的低地平野濕地
間。早期的農業社會,鐵器是日常生活的謀生工具,而打鐵用
的「風鼓」就是利用風箱樹的木材製作,成為當時重要的經濟
作物。
隨著經濟發展的轉型,工商業漸漸地取代了農業,風箱樹的經
濟地位自然也漸漸失去了光彩。根據林務局最新的台灣本土性
生物資源調查結果,確定台灣已經不再發現野生的風箱樹植株
。現今,已知一些生育良好的風箱樹,都是在宜蘭縣境內,大
多作為灌溉溝渠的覆岸與護岸植被......。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