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地方。位處臺北盆地淡水河系出口北鄰
三芝,南以關渡和台北相接,西瀕台灣海峽。扼守北臺灣大門,
西元1858年開港通商,是臺灣北部最早開發的港口,境內除淡水
河口狹小平原外,泰半為大屯山陵所被覆。
今日的淡水,商旅船舶的熱絡景象雖已不再,但走在淡水街道上
,一座座洋式、閩式、日式的舊建築,彷彿都在訴說著小鎮的悠
悠往事。從西元1629年西班牙人進佔、西元1642年荷蘭人入侵,
歷經滿清政府的統治,以及日據時代的歷史舊事。
淡水轉變的非常多,從老舊的街頭到現今成為觀光勝地,淡水有
著名勝古蹟淡水紅毛城、牛津學堂、埔頂洋樓、滬尾砲台、忠烈
祠、淡水禮拜堂、滬尾偕醫館....等,觀光景點、休閒農場、情
侶們來淡水必去的淡水漁人碼頭、吃了讚不絕口的淡水小吃、阿
給、蝦捲、魚丸湯、阿婆鐵蛋、魚酥....等各式各樣的淡水名產
及淡水河岸邊咖啡廳,讓旅客們能邊喝著咖啡,邊享受著淡水河
岸的美景。
真理大學大禮拜堂,獨特尖拱造型建於1882年的大禮拜堂樓層分
地下三層、地上四層、屋突三層,合計十層。建築方面為了突顯
基督教教義風格,重複使用象徵「虛心祈禱的手」的尖拱造型,
無論在主體建築、窗戶和大門,皆塑造出建築的獨特風格。
淡水教會仿哥德式的建築,用三萬塊品質極佳的"黃東茂"磚,以
精細的磚工砌出變化有序的壁面。1986年淡水教堂經過整修,建
築的正面和鐘樓五扇窗戶之圖案,更為這座教堂增添典雅別緻的
風情。
其仿哥德式的尖塔採用扶壁,柱頭以小帽尖裝飾。教堂正面有聖
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鐘樓則是「五餅二魚」及「客西
馬尼禱告」的基督教義;目前教堂已配合淡水風光,成為有名的
景點。
淡水紅毛城可說是北台灣最為國人所熟知的古蹟建築。矗立在淡
水河畔的紅毛城,初建至今已有370年以上的時間,中間歷經西
班牙、荷蘭、明鄭、滿清、英、 澳、美、日等國統治,直到
1980(民69)年才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現在已規劃為一級古
蹟。如果說淡水港見證了台灣與世界諸列強的近代交流史,那麼
紅毛城就是這段歷史的重要縮影。
位在真理大學校園內的理學堂大書院,創立於清光緒八年(西元
一八八二年),學堂為極富趣味的中西合璧建築,是馬偕模仿台
灣四合院農舍設計而建。屋頂的寶塔式帽尖及璧上之裝飾更是特
殊,今日壁上還留有中法戰爭之砲彈痕跡。此校舍也是淡江中學
、淡水學院和鎮內兩所幼稚園之搖籃地,在台灣教育史上具重要
地位。目前在淡水真理大學校園內當作校史館並已被列為二級古
蹟,也是長老教會之史蹟館,目前也是淡水真理大學的校史館。
1862年7月18日淡水正式開港通商,聘用外籍稅務司負責海關事
務,1866年購買土地興建官邸,做為稅務司宿舍,淡水人稱為小
白宮。
小白宮名列淡水古蹟園區14大古蹟之一。一落如雪的外觀,具
有彷彿希臘宮殿般的浪漫氣息,每逢金烏西墜,嫣紅的夕陽洒
落期間,更增添歷史建物的懷古幽思之情。而位於小白宮右首
的觀景台,更可飽覽著名的淡水夕照,吸引大批情侶前往賞景
攬勝、敘情談心。
看河、觀山、坐船,古老的遊趣一直延伸到現在,因有淡水河、
渡船頭、漁人碼頭等景點,加上捷運的便利,讓淡水老街的媚力
無人能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