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第二屆世界原住民族樂舞節活動當日,也是原住民正名20周
年紀念日,歷史意義相當重大,桃園縣以在地主人的精神歡迎來自
全球五大洲及本國16族鄉親齊聚桃園。
台灣原住民共有16族,泰雅、賽夏、太魯閣、邵族、阿美、撒奇萊
雅、噶瑪蘭、布農、鄒族、魯凱、卑南、排灣、雅美、賽德克、拉
阿魯哇、卡那卡那富。
泰雅族
會在臉上刺青的民族是泰雅族、太魯閣族與賽夏族。其中尤以泰雅
族最普遍,雙頰刺上寬邊的V形紋飾。紋面對於男子而言,是成年
的標誌也是勇武的象徵。對於女子,則是善於織布的標記,一位不
會織布與沒有紋面的女孩子在部落裡是沒有人追求的。目前仍保有
紋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的族人。
泰雅族是一個平權的社會,由領導能力強的人出任部落領袖,狩獵
、出草也由英勇的族人擔任領袖。但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
長老會議決策。
賽夏族
賽夏族夾雜於泰雅族與客家人之間,所以賽夏人大部份會講泰雅語
與客語,甚至以此兩種語言為日常用語。一提到賽夏族,大家立刻
聯想到充滿神秘色彩,難以理解的矮靈祭。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
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
鄰,彼此卻甚少來往。
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族人開始
翻越中央山脈到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
(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太魯閣
( Truku )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
人偷襲「瞭望台之地」。這個地區即為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圍
。
邵 族
邵─Thao,原義是「人」,最初住在水社湖(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
連)的西岸湖畔,所以被漢人稱為「水社化番」或「水沙連化番」
。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因此邵族
可說是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另外,「思麻丹社」也
是邵族的統稱,直到現在,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思麻
丹 (Shvatan)」。
日月潭孕育了可觀的原住民族人文特色,與邵族人的命運唇齒相依
。它也是知名的國際觀光勝地、台灣島的精神象徵地標,對於初次
接觸台灣原住民族的觀光客來說,邵族的種種幾乎成為他們對台灣
原住民族的印象了!
阿美族
一提到阿美族,大家立刻聯想到豐年祭,以及曼妙的舞姿與輕快歡
樂的歌聲,阿美族人開朗、樂觀、主動而親切的態度予人深刻的印
象。
傳統的阿美族社會是母系社會,舉凡家裡的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作
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
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
阿美族的部落多半臨海或靠近溪流,因此捕魚便成為阿美人日常生
活的重要課題。捕魚在阿美族不僅僅是餬口或提供蛋白質的來源,
更有文化上深層的意義:在阿美族的社會裡,舉凡一個活動的結束
或喪葬儀式過後,都要有捕魚或吃魚的行為(阿美語稱為paklag),
藉此作為活動的休止符,透過吃魚的行為以後,再恢復日常的生活
作息。因此,漁撈的行為有脫聖返俗的意義。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
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是「Sakiraya-撒奇萊雅」的諧音。
「撒奇萊雅」是阿美族中一個支系的名稱,世居花東縱谷北端,所
以此地就以奇萊命名。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人是現今台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
明的一群人。多年來,噶瑪蘭族人為爭取復名,四處向地方、中央
政府陳情,為了能展演噶瑪蘭族的文化特色,噶瑪蘭族人動員族中
耆老、婦女、青年,無畏舟車勞頓,也不惜將神聖私密的kisaiiz
(除瘟祭)公諸於世,到台灣各地表演,為的只是讓一般大眾、政
府見識他們的存在,早日完成復名大業,無愧於在流離失所中黯然
死去的祖先。
布農族
布農族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對於農事或狩
獵行事的時間,布農族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
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
割舉行收穫祭。布農族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民族。
布農人和音唱法是無所不在的,凡飲酒歌、祭槍歌都以和音的方式
來表現。就連四、五歲的小孩,都能以和音的方式唱誦布農族的歌
謠。
鄒 族
沈穩內斂的個性,高聳的鼻子,帶著幾分的驕傲與自信。是鄒族人
鄒族人的傳統生計以農業及狩獵為主,由於禁止狩獵的法令限制,
迫使鄒族人口外流,由於阿里山區為高山茶及山葵的種植區,許多
鄒族的朋友開始在保留地上種植山葵,並跟平地的茶農學習種茶的
技術,這兩項高經濟作物使得一些年輕人回流至部落。除了茶葉與
山葵,桂竹筍、竹高筍、高麗菜也是經濟作物之一。近年來更有族
人研究花卉的種植,尤其是高單價的香水百合更是新興的精緻農業
,受到族人的青睞。
魯凱族
很久很久以前,風景優美的達羅巴令湖,住著湖神愛迪丁嘎,祂是
魯凱族的先祖;有一次遇到了阿禮社頭目的女兒芭嫩,美麗的她深
深地吸引著湖神。
湖神吹著口笛訴說著祂對少女的愛慕,兩人在山林裡愛苗滋長。一
日,湖神來到頭目家提親,芭嫩向家人說:「湖神今晚要在住我們家
,請大家不要太早起來。」頭目心中納悶不已,於是,天未亮時點
根柴火察看,赫然發現女兒的身上纏繞著一條巨大的百步蛇,而她
卻滿臉愉悅的表情。
頭目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湖神就是傳說中族人敬畏的百步蛇。婚禮
當天,湖神及他的從屬帶著家傳的古壺、鐵鍋、檳榔、漂亮的琉璃
珠串來迎娶。之後,迎親隊伍向達羅巴令湖出發,芭嫩對送行的父
母及村民說:「為了表示虔敬,以後族人經過神湖時,請穿白色的
衣裳,而我會準備溫熱的食物給你們,並請留下獵物的後腿。」說
完,便向湖中走去,湖水泛起了漣漪,映出了百步蛇的花紋,芭嫩
終於到了夫家。
這個膾炙人口的傳說,依然在族裡流傳。而傳唱著嫁蛇郎故事的古
老歌曲,更是讓人回味再三。
卑南族
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巫術又
分為白巫與黑巫,白巫替人治病,黑巫施咒害人。目前卑南八社尚
有多位祭師。光是南王就有二十幾位男、女巫師,負責部落性的祭
儀。或為族人祈福趨邪。甚至有一位巫師開業服務,為人占卜、趨
邪、解答人生疑惑,當然,服務的對象不僅止於卑南人,連漢人也
前去卜問。
排灣族
排灣族人的生活週遭處處展現了他們的美感經驗與藝術潛力。藝術
的表現是來自內心的需要與興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這是與其
他族群最大的不同點。
雅美族
雅美族居住於台東外海的蘭嶼島上,雅美人自稱「達悟」,是「人」
的意思。。總人口數大約有二千九百人。
雅美族特有的「飛魚文化」,每年三月,飛魚隨著黑潮迴游到蘭嶼
的海域,雅美人舉行召請飛魚前來的招魚祭,祭典之後,雅美人開
始捕飛魚;不同的月份用不同的方式,捕不同的魚類,不僅調節了
海洋魚類的生態,而吃飛魚的季節限制,也遏止了人類濫捕、貪婪
的情況發生。
雅美人視飛魚為上蒼賜予的神聖物品,因此要以敬畏戒慎的心情對
待。
賽德克族
賽德克族是由Seediq Tgdaya(德克達雅)、Sediq Toda(都達)、
Sejiq Truku(德路固)等三語群的族人所組成,主要分佈在台灣本
島中部、東部及宜蘭山區,包括祖居地南投縣的仁愛鄉,移居地花
蓮縣秀林鄉、卓溪鄉及萬榮鄉,以及宜蘭縣大同鄉與南澳鄉。初估
賽德克族的人口約八千至一萬人。
賽德克族的傳統文化中,最具強烈族群特質的就是「文面文化」,
賽德克男子必需成功獵取敵首凱歸始可文面,女子則要身具純熟的
織布能力才能獲得文面的資格,文面是賽德克族人成年與族群的標
記,男者表示已具捍衛社稷的能力,女者已具有持家及維護家庭冷
暖的織布技能,沒有文面的族人,將難立足於賽德克族的社會。
拉阿魯哇族
拉阿魯哇族是2014年6月26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5個台灣原住民族。
拉阿魯哇族(Hla,alua)據《台灣方誌》之記載,稱為內憂社或內
悠社、美瓏社等,在清末漢人合稱之為「頂四社」,日本人沿其名
稱為「上四社」。乃又稱為四社群或上四社群。
卡那卡那富族
原口述傳說有東來說與西來說,前者認為舊居地在Nacunga附近的
Patokoa附近,即現今新武呂溪台東利稻附近,而後者目前較多考
據資料可參,於清朝時期即有記載,當時稱為簡仔霧於南化玉井一
帶活動,後因墾殖勢力受他族群壓迫,陸續遷移至高雄市那瑪夏區
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一帶迄今,人口數約有520人(103年5月數據)。
於2014年6月26日由官方承認第16個台灣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