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繡眼,俗名:青笛仔,青絲仔。棲息在平地至低海拔之樹林地
帶,為台灣相當常見的留鳥。
綠繡眼於4至8月間繁殖,雄鳥會站在定點以連續不斷婉囀聲鳴唱以
爭取雌鳥的青睞。一年可有2窩。在分叉較多的小樹或灌木的細枝
上以草材、細葉編織精細的碗狀小巢,除了巢體做工精細外,還會
用青苔和蜘蛛網等物品裝飾(偽裝)鳥巢外觀,以減少被發現的機會
。編織精緻的碗狀小巢,巢距地高度約1.5至4m之間。每窩產下3枚
蛋。
親鳥為一夫一妻制,雙親共同育雛。雛鳥為晚熟性,孵出後10~11
天即可離巢。雛鳥離巢後隨著親鳥一起活動覓食,不同家族間再
度集結為鳥群,幼鳥在鳥群間很快學會覓食的能力。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體型和成鳥差不大小的雛鳥,常振翅撒嬌向成鳥乞食,但隨即可
能看見成鳥攻擊雛鳥,究其目的,在於幫助雛鳥「斷奶」,使其
獨立。
綠繡眼成鳥對雛鳥除了「養育」之外,也有教育的責任,看到鳥
父母磨練子女,促其成長獨立,反思目前社會上有太多父母寵溺
孩子,不盡心教育孩子,這還不如綠繡眼爸爸、媽媽的教育理念
呢。
一暝大一寸,眼看羽翼成。
拍攝成鳥辛勞撫育幼鳥的經過,更能深刻體會父母的養育之恩。
綠繡眼小巧可愛,叫聲好聽,因此在古詩詞字畫中出現,「錦鱗
繡羽,難傳愁態顰嫵。」
成鳥體長約11公分,背部大致為黃綠色,腹部白色。
喉至上胸、尾下覆羽黃色。具白色眼圈,眼先有一黑帶。虹膜紅
褐色、喙黑色、腳鉛灰色。
綠繡眼非常適應人類營造的綠地環境,因此人類聚落附近常見、
成群生活,規模約20-50隻,以昆蟲為主食,亦會吃花蜜、花粉
、果實等。
有少數不肖業者會非法誘補野鳥來眅賣,因此造成野外族群的生
存壓力,每回拍攝綠繡眼育雛,都會擔憂雛鳥們能否順利長大離
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