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截蜻蜓體長25~30mm,雄蟲複眼暗褐色,合胸黑灰色,翅膀前半截
黑色,末截透明,此為命名的由來。翅尖透明,翅痣黃褐色。腹部
黑色,攫握器白色。
雌蟲複眼上褐下綠。合胸黃褐色,翅靠基部一半為淡褐色,外圍有白
色斑,相接處有深褐色帶,翅尖黑色。背部到腹部中央有一條黃色帶
,腹部背面兩側有黑縱帶,尾毛白色。未熟雄蟲複眼及身體顏色和雌
蟲類似。
雙截蜻蜓分布在低海拔地區,成蟲出現在6~9月,幼蟲棲息於池塘、
沼澤、水田等環境。
雄蟲會停在水域中低矮近水面的茂密水草中,不是很醒目。雌蟲及
未熟雄蟲則是在池塘旁的灌叢或草叢中活動。
成蟲習慣在水域旁活動,一般捕食蚊子、搖蚊和其他小昆蟲, 例如
:蒼蠅、蜜蜂、蝴蝶等。
雙截蜻蜓在連結後雄蜻蜓仍會夾著雌蜻蜓好保護雌蜻蜓,不久後雌
蜻蜓產卵於水域中。蜻蜓具有「領域佔據」的習性,所以為了捕食
及搶得配對的機會,常會發生爭奪地盤而互相追逐的場面!
本種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之靜水池塘,局部地區出現,為稀少
的種類。
雙截蜻蜓在臺灣分布零星,較穩定的分布地是在桃園縣楊梅的少數
池塘。目前專家們臆測是因為牠們的飛行能力不佳所致。因為飛行
能力不佳,無法再需要時找尋另一個家,所以沒有適當的家,也就
無法生存。
桃園的水池埤塘多,也提供雙截蜻蜓一個絕佳的生存環境。還有另
一個原因,一些人工的鋪面經陽光照射,會產生反光現象,所以雌
蜻蜓常會誤判成平靜的水面反光,而發生產卵位置錯誤的情形。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