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中國人重要的節慶之一。有許多習俗,如
賽龍舟、戴香包、喝雄黃酒、插菖蒲、艾草、打午時水、立雞蛋等
,主要都是為了消災祈福、避毒驅邪、驅除惡魔、消除疾病,而「
吃粽子」更是端午節的重頭戲!
粽子古稱角黍、筒粽,原是南方一種用蘆葉把米包起來煮食的風味
小吃。相傳屈原因愛國憂民投江自盡,人們為了敬愛他,於每年五
月五日將白米裝在竹筒內,投入江中給魚類吃,以防止魚群去毀壞
了忠臣的軀體,流傳到今天,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
端午節吃粽已經是一種傳統習俗,但是粽子種類分為許多種,每一
種都各具風味,想知道各式各樣的粽子種類有何不同,內餡食材又
有何特色,那我們就來認識一下端午文化中最受歡迎的粽子種類!
台灣的粽子,品目多,口味好,目前市場上可以買到的粽子有:客
家粽、廣東粽、江浙粽、福州粽、北部粽、南部粽、鹼粽等等。
台式肉粽分為「北蒸南煮」的作法不同,即是北部粽與南部粽。兩
者的不同在於北部粽是使用已炒熟的糯米加上五花肉、蝦米、魷魚
乾、鹹蛋黃、香菇等所組成,再繼續蒸煮使米粒完全熟透;南部粽
則是以生米拌滷汁加上炒好的內餡,並且把整顆粽子放在滾水中煮
至熟透;所以北部粽有嚼感,南部粽有粘性。
鹼粽是以圓糯米洗淨瀝乾,再加以鹼水攪勻浸泡後,用青竹葉包裹
製成,蒸熟的鹼粽放涼後冷藏,食用時沾白糖或蘸蜂蜜,口感Q甜涼
爽。
粄粽的粄就是閩南語的『粿』的意思,這個粽子是其它族群的粽子
所沒有的,這是客家獨一無二的粄粽,在五月節常做的米食,是傳
統客家粽子。以前客家人講「將糯米磨成粄脆來包粽子,看不到顆
粒,更為耐飢」,流傳到現在,這也就是客家人喜歡包粄粽的原因。
類似粽子的食物在臺灣原住民各族間廣泛存在,像是排灣族的「吉
納甫」、卑南族的「阿拜」、阿美族的「阿裡鳳鳳」,還有泰雅族
和鄒族的竹筒飯,都與漢人的粽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原住民的粽子
是以小米為主食,各族群間的差別則在配料,其中又以南瓜、蝸牛
、山豬肉和芋頭心為最傳統,造型上也多為長、方、扁形。
湖州粽子屬江浙口味,可在江浙點心館中嘗到,也分甜鹹兩種。甜
者是以油脂紅豆沙為內餡,鹹者是以醬油醃過的豬肉為內餡,且每
個粽子只包一塊肥肉及一塊瘦肉,並無其他材料,而粽子的包法也
很特別,是一頭凸出一頭扁平的鏟子頭形狀,今年我沒包湖州粽,
所以沒照片。
在粽子界中以裹蒸粽的體型為最,不但餡料多樣,體積也比其他種
類的粽子大了許多,蒸煮的時間也相對地更加費時。裹蒸粽餡料豐
富,有米、有燒鴨、還有香菇、蝦米、綠豆仁、栗子等,並用荷葉
和竹葉包裹餡料,光是一個裹蒸粽,就足足可以讓好幾個人吃得又
飽又撐。我不會包裹蒸粽,所以沒有照片。
你有吃過甜筒狀的肉粽嗎?馬祖肉粽的外型就長得像甜筒一樣,馬
祖人說:「包甜筒粽可是有技巧的,如果包太緊,外型會像發福的
胖子,模樣不討喜,如果包太鬆,炊蒸過後會變形,外型會慘不忍
睹!」。馬祖粽吃起來口感軟Q軟Q,還有淡淡的甜香味,裡面沒有
包餡料,主要是把糯米泡軟加鹼,再加豌豆或花生增加香度。
北平粽子多為甜粽,主要分為兩種。其一為純用糯米包成的白粽子
,吃時需沾白糖,並加上一點玫瑰汁木樨鹵,味道香氣宜人。另一
種為在糯米中包入兩三顆紅棗,稱小棗兒粽子,吃前需冷藏,吃時
會有冰涼的快感。
雲南粽的粽型和傳統大不相同,不但有圓錐體,粽葉內的餡料更呈
現黃色色澤,據販售雲南粽的業者表示,黃色內餡是使用雲南的密
蒙花,將黏性較佳的圓糯米染色而成,包入碎肉,帶有淡淡花香。
我特地到龍岡,可惜沒有看見有人販賣。
除了傳統口味的的粽子外,目前市售粽子除了要求好吃也兼顧養生
,所以有了「雜糧養生粽」、「健康五榖粽」...等加入中藥材、香
料、栗子、蓮子、蕎麥、薏仁、燕麥、糙米、綠豆、紅豆、芋頭、
山藥...等養生食材,並減少油脂及糖份、增加纖維質的健康創意粽
;民眾在過節時不妨可參考這些另類的粽子來食用。
由於粽子的「大小」、「內容物」不同,熱量也有所差異。「粄粽」
每個熱量約為210至250大卡;「鹼粽」在未沾糖前每個熱量約為100
至120大卡,沾糖後熱量會增加;一般「豆沙粽」或「肉粽」每個熱
量約450至600大卡,吃一粒「豆沙粽」或「肉粽」約等於正常成年女
性一餐的熱量,所以粽子好吃,也要適量就好。祝大家吃的健康,
端午節愉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