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台地是大漢溪在流經復興區角板山南面時,河道大轉彎所
形成的一塊三角形台地,共有四層台階,上兩層為梯田、下兩
層為草坪,第三層還有小公園,是地理教學的最佳戶外場景。
由角板山可於思親亭眺望,或者由角板山公園下方石階往下,
過溪口吊橋亦可抵達台地。溪口吊橋是一座相當細長且優美的
吊橋,已經有四十餘年的歷史,吊橋中央可觀賞美麗的大漢溪
河谷風貌與水庫豐沛蓄水量。
溪口台地是復興鄉澤仁村內的一個泰雅族小部落,原名為「RA
-HAU」,就是泰雅族語「半腰、平和、平坦」之意,先總統蔣
公最喜愛在此居高臨下欣賞對岸的美景,因其景致酷似其故鄉
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鎮,故命名為「溪口台地」。
若是從地質角度來看,溪口台地是一個河階地,由於其半圓形
河階地景就像古羅馬劇場一般,因此稱為「劇場河階」;這個
河階地的形成與大漢溪有密切關係,大漢溪來到此處大迴轉,
河流彎曲處由於流速變化的關係,會持續侵蝕凹岸,並將夾帶
的沙泥在凸岸堆積,加上地盤上升,河流劇烈下切後,凸岸就
會由高至低形成半圓形的階地,溪口台地可是極典型的劇場河
階。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