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湧」是新北市三峽區的舊名。「湧」就是起浪的意思,由
於大漢溪、三峽溪、橫溪,三條河川匯集水利豐沛,明末清初渡
海來台的漢人,沿著淡水河、大漢溪來此開墾。
晚清的三角湧以熬樟腦、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並以三角湧街
為集散中心,利用河道縱橫的夙富水利,將貨品運送至全台各地
,甚至外銷他國,在極盛時期往來船隻達六十艘之多,市街景象
繁榮。
而今三峽在山城河港的繁華褪盡後,所延續保有的純樸悠閒風貌
和活生生的社區生態,仍是全台灣目前僅存最完整的珍貴市街聚
落型態,其中蘊藏的許多豐富的傳說和傳統人文精神,都是值得
這一代三峽人珍視並共同加以保護的。
「清水祖師廟」是三峽人信仰的中心,李梅樹老師花了半生精力
,投入祖師廟的重建,造就了祖師廟如今無與倫比的藝術地位。
三峽清水祖師廟,堂構輝煌,素以木石雕刻聞名世界,祖師廟建
築為南方系統,五門三殿式結構,以石為基,以木為頂樑,銅雕
門神,浮雕壁飾,藻井雕花,石柱石堵,皆為國寶級藝師精心製
作,氣象宏偉,加以壁面及柱上對聯書畫是全台名家手筆,工程
之浩大與精緻,匠師們的嘔心瀝血,終使祖師廟成為台灣家喻戶
曉,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的雕刻博物館。
從清水祖師廟側長福街與民權街交會處開始,往西南方向到三峽
溪支流中埔溪為止,260公尺長的清水紅磚街屋,以巴洛克建築
風格之姿,風華屹立近百年。
街道兩側共有一百多間古老街屋,其建築年代為民國五年或六年
重新改建,迄今將近百年歷史,除其中數間街屋地震倒塌重建外
,大底都還保存原貌。老街的美,在於它的歷史感;在於它的歲
月淬煉下散發的古樸氣質。
圓拱式的騎樓,造成晨昏不同的光影變化,紅磚拱廊的曲線和高
低起伏的街坡,行走其中讓人感受到舒適且人性化空間感。
老街沒有人工刻意雕琢痕跡,自然流露出鄉土社會隨意、親切、
樸實生活,歲月流逝中三峽老街呈現出歷史滄桑的形貌,在生命
中自然運轉中,平實和厚拙生活風味,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三峽虹橋是三峽醒目的地理標誌,以三座相連的彩虹為造型,形
式優雅簡鍊,建造於日據時代昭和七年(西元一九三二年)十月
七日,隔年六月廿八日完工,是當時 對外交通的孔道。
三峽早年曾為馬藍染料植物的主要產地,茲因清澈的三角湧溪具
備了染布時所需的良好水質,三峽溪及其支流中埔溪畔且為漂洗
、晾曬染布時的最佳場所;再加上淡水河的水運便利,由下游的
港埠運進布匹來三角湧染色,製成後亦可順流運到萬華,再大量
銷往廈門、漳州、福州、上海等地。這些有利的先天條件造就了
發展染布業的絕佳環境,因此,三角湧為清代北台灣最重要的染
布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