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039.jpg

台灣油芒是油芒屬多年生作物;稈粗有時木質化,株高80~120公分,

為原住民傳統農作物,魯凱族植物族語名稱lalumai,排灣族則稱為

ljumay,在舊文獻中記載著台灣原住民曾經食用。

IMG_1042.jpg

台灣油芒在數千年前由南島語族人從一般野生油芒選育馴化之後,便

只侷限生長在台灣地區,因此稱之為孤兒作物。

IMG_1886.jpg

根據日治時期採集標本的資料,顯示當時全台灣皆有種植,如北部泰

雅的拉拉山、中部布農、鄒族傳統領域,和南部排灣、魯凱等各地。

透過研究得知台灣油芒是C4作物,光利用率高且種植期間不需大量灌

溉水。

IMG_1890.jpg

油芒榖粒中含有的營養成分比稻米高,它的脂肪、蛋白質、鈣、鎂及

鉀含量都很高,還含有一般榖類較欠缺的穀胺酸、絲胺酸等胺基酸。

IMG_1048.jpg

葉無毛。外穎疏生柔毛;內穎中肋附近具疏毛,有時具短芒;下位外

稃膜質,先端齒裂。

IMG_1043.jpg

台灣油芒非常的耐旱,在土地貧瘠、缺乏水資源區域也都生長良好,

在無灌溉系統的山坡地種植,且與雜草競爭力強,很適合發展成為種

植於邊際土地的糧食作物,它所具有的特殊營養成分,在地球極端氣

候所造成的糧荒危機中,或許可以讓人們在穀物米食上多一種選擇。

IMG_1044.jpg

 

IMG_1892.jpg

 

IMG_1045.jpg

 

IMG_1050.jpg

 

IMG_1052.jpg

 

IMG_1054.jpg

 

IMG_1124.jpg

小米的生產,在日據時代以前,是原住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物基

礎,幾乎佔其糧食生產的半數以上。更重要的是,小米在原住民社會

中具有傳統宗教和文化象徵的意義。

IMG_1834.jpg

小米酒的製作和飲用,是原住民社交生活和宗教儀式裡不可或缺的元

素。每年從年頭至年底的歲時祭典,也是圍繞著小米的栽種、培植

與收穫而運轉。

IMG_1125.jpg

中國古籍中對小米有粟、稷、黍等不同名稱。其為脫殼製成的糧食,

顆粒小,直徑只有一毫米左右,故稱之為小米。小米品種繁多,有白

、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也分糯性與非糯性兩大類。

IMG_1126.jpg

 

IMG_1127.jpg

 

IMG_1128.jpg

 

IMG_112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i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